搜索
卫健委:今年职业病监测病种调整为28种监测点延至县区
2019-08-16

      导 读

  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副主任李斌13日在国务院政策例行吹风会上表示,2019年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加大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投入力度。职业病监测病种由原来的10种增加到28种,监测点设置由地、市一级延伸到县、区一级。

  内容详情

  李斌介绍,前不久,财政部和国家卫生健康委下达了2019年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预算,其中职业病防治工作以专项项目,单独进行了列支,加大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在2019年基本公共卫生服务补助资金中,关于职业病防治的项目重点包括,重点职业病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

  其中,重点职业病监测方案作出了调整,职业病监测病种由原来的10种调整为28种,其中职业性尘肺病由3种扩大为13种,职业性肿瘤由3种扩大为11种。同时拓展了监测范围,监测点设置由地、市一级延伸到县、区一级,并在全国范围内选取了300个左右的县、区开展主动监测工作。

  李斌透露,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是今年新增加的监测内容,主要是通过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职业病危害因素的主动监测,掌握我国重点行业,像矿山、冶金、建材等行业领域的相关情况,掌握重点岗位的重点危害,像煤尘、吸尘、水泥粉尘、石英尘、苯、铅、噪音等分布及浓度或强度水平,评估职业病危害因素对劳动者健康的影响,为职业病防治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据悉,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是一项基础性工作,主要是为了调查摸清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和职业病危害的地区、行业、岗位、人群分布等相关情况。通过掌握这些信息建立职业病危害数据基础数据库,为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管来奠定基础。(李高思)

  相关阅读:防治职业病须建立长效机制

  拟于近期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

  对待职业病,重在一个“防”字。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会同民政部、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国家医保局、全国总工会等部门,拟于近期组织开展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针对尘肺病加强源头预防。

  “针对已经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但未参加工伤保险,且用工企业已经不存在的,以及依据现有资料难以诊断为职业性尘肺病的病人,将进一步完善医疗和生活保障相关政策,加强医疗救治工作。”李斌透露,目前,尘肺病防治攻坚行动方案已报请国务院审批,涵盖了粉尘危害专项治理、尘肺病病人救治救助、职业健康监督执法、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落实以及防治能力提升等五项行动。

  据悉,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前期已经印发了《关于在矿山、冶金、化工等行业领域开展尘毒危害专项治理的通知》,要求通过专项治理改善尘毒危害严重行业领域作业场所的工作环境,从源头上防范和遏制尘肺病、职业中毒高发态势。“要通过加强督导检查,推动用人单位实施工程防护设施改造,落实职业病防治管理措施,不断提高尘毒危害控制水平,降低尘毒危害。”李斌表示。

  完善职业病防治长效机制

  一方面大力开展专项治理行动,另一方面,职业病的防治也离不开长效机制的建立。

  针对职业病“诊断难”的问题,李斌介绍说,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将采取以下三方面措施加以完善:首先,按照新修订的《职业病防治法》,加强修订《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的管理办法》,强化用人单位主体责任,进一步优化职业病诊断程序,方便劳动者进行职业病诊断。

  其次,加强职业病诊断机构建设。确保每个地市有一家职业病诊断机构,每个县、区有一家职业健康检查机构,实现地、市级职业病诊断机构和县级职业健康检查机构的全覆盖。

  此外,提升职业病诊断鉴定能力。加大对从事职业病诊断与鉴定相关工作人员的法律法规和专业技术培训力度,强化质量控制,不断提高服务能力,充分发挥国家尘肺病诊疗专家委员会作用,进一步提高尘肺病诊疗技术水平。

  “在职业病监测方面,今年我们加大了职业病防治工作经费的投入力度,通过重点开展职业病监测、职业病危害因素监测和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现状调查,摸清重点行业职业病危害基本情况和职业病危害的地区、行业、岗位、人群分布等相关情况,以此建立职业病危害数据基础数据库,为制定政策和加强监管奠定基础。”李斌说。

  郑玄波表示,对于已参加工伤保险的职业病病人,人社部将及时保证待遇给付。“在职业病诊断机构做出诊断鉴定后,工伤保险经办机构及时对职业病病人开展工伤认定、劳动能力鉴定,并按照相关标准给付工伤保险待遇。”据不完全统计,2014年到2018年,工伤保险已累计为40多万人次职业病职工全额报销了相关医疗救治费用和住院医疗费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