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查处12家非法经营、储存企业,查获醇基液体燃料约70.67吨,立案10起,处罚款62.98万元……”近日,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公布醇基液体燃料“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成果。
长宁县应急管理局执法人员查处非法醇基液体燃料储存窝点
由于标准规范滞后,餐饮行业使用醇基液体燃料(危险化学品)现象愈加普遍,一些地方非法生产、储存和使用风险突出。宜宾市疏堵并举、标本兼治,大力开展“打非治违”专项行动,推广新型植物燃料油,着力防范餐饮行业生产安全事故。
不容忽视 非法餐饮用燃油屡打不绝
“经调研发现,宜宾餐饮用燃油行业安全存在非法生产储运问题突出、使用者不具备专业知识、非法醇基液体燃料处置难、行业标准修订滞后等多个问题。”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党组副书记饶福刚说,长宁县曾收缴20吨非法醇基液体燃料,因无储存条件,这些燃料存放在企业储罐超过半年仍无法处置。
据了解,醇基液体燃料属危险化学品,由于取材方便、生产工艺简单、成本低廉等因素,自煤炭退出餐饮行业燃料市场后,大量非法违法生产的醇基液体燃料通过地下“黑作坊”流入市场,形成监管盲区。
工作人员进行新型植物燃料油与醇基液体燃料燃烧安全性对比实验
自2016年以来,宜宾市各县区陆续查处了一批非法经营、储存醇基液体燃料的单位和个人,但这些非法窝点多藏在城乡之间的隐蔽之处,相关设施设备简陋,容易转移。非法经营者在边远乡镇来回流窜,与执法人员“打游击”。常常是执法人员刚端了一个窝点,非法生产经营者又到其他地方另起炉灶,导致非法经营、储存行为屡打不绝。
“安全监管不能等出了事故再管,要做到未雨绸缪,提前发现风险,早整治、早平安。”饶福刚说。
纵横联合
责任明确行动有序
2020年4月,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召开醇基液体燃料监管工作协调会,就如何结合该市实际对市场进行规范,合理、合法、合规引导餐饮用燃料市场向良性、安全、规范方向发展等问题进行了研讨。
同年7月,宜宾市安委办印发通知,就如何做好醇基液体燃料安全管理工作制定了明确的措施和要求,包括建立部门联动协作机制,划定专用生产、储存区域并引导企业进入指定区域经营,加大宣传培训力度,增强监管人员和群众认识,设立有奖举报机制,发动群众主动参与监督等措施。
“去年12月,我们接到群众举报,赵场街道古叙村的一处民房内非法存放甲醇和醇基液体燃料。”叙州区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他们联合区公安分局、区市场监管局以及赵场街道办事处,经过多日摸排、蹲点守候,对该处进行突击检查,发现该储存点未经任何部门审批同意,且无消防设施、安全警示标志及其他安全设施设备,存在重大安全隐患。执法人员当场出具了执法文书,并对非法储存的醇基液体燃料进行查封扣押。
截至2021年2月,宜宾市开展醇基液体燃料“打非治违”专项行动共计36次,出动执法检查人员174人次,查处12家非法经营、储存醇基液体燃料约70.67吨,立案10起,移送司法机关2起,处罚款62.98万元。
引导规范
提升行业本质安全
非法违法醇基液体燃料屡打不绝,根源在于有巨大的市场需求。
据宜宾市应急管理局监管人员介绍,为满足环保方面的要求,目前煤炭已经全面退出宜宾餐饮行业,一些边远山区和低成本餐饮店,面对天然气开户不便和高昂的开户费,以及液化气危险性大、成本高、更换较复杂等缺点,最终选择使用醇基液体燃料。“有些餐馆、学校和农村坝坝宴采用醇基液体燃料,也是不得已而为之。”
保安全与保民生如何兼顾?引导、规范市场经营良性发展才是根治餐饮用燃油行业安全顽疾的首选良方。
“目前,我们借助网上征集、公开报名等方式积极寻找安全的替代产品,同时,通过试点企业与联通公司合作,设立专门的监控平台,解决新型植物燃料油安全监控、火险、防盗的预警报警问题,并加快推广。”宜宾市应急管理局有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宜宾市餐饮用燃油行业安全协会正在积极筹备之中,该市通过成立行业协会,制定行业标准规范,进行规范管理,构建企业(单位)自律、行业自管、政府监管三道安全防线。
寻找安全的替代产品、引入“互联网+监管”、推行行业自主管理……通过一系列举措,宜宾市部分醇基液体燃料经营者已经开始转行销售新型植物燃料油,餐饮用燃油市场逐步驶入安全、健康的良性发展轨道。
来源:四川职业健康网整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