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及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企业(以下简称“化工”企业),许多人脑海中闪现出的词语大概是“危险”“易燃易爆”“有毒有害”,甚至不少人认为它们就像是一颗颗“定时炸弹”似的存在。即使如此,但人们的生活却离不开化工,大到化工防腐工程、仪器检测,小到一件衣服、一双袜子……都与化工息息相关。
那么,如何加强危化工企业管理,时刻为其拧紧“安全弦”,筑牢“生命线”就尤为重要。
近年来,为进一步夯实化工危险化学品安全生产监管综合工作,有效预防相关事故发生,由宜宾市应急管理局牵头,以“购买专家服务”的方式,聘请了各类专家对全市范围内重点危化工企业的软硬件管理、工艺流程等进行了定期和不定期的安全“体检”。
安全“体检”怎么检?这项工作如何开展?有着怎样的意义?连日来,记者相继采访了监管部门负责人、企业安全负责人、专家团队成员……一起来听听他们与安全“体检”的故事。
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
优胜劣汰强者“接单”
“今年我们向市政府申请的危化品企业安全‘体检’专项资金是41.8万元,拟对全市25家危化工企业进行安全‘体检’。”宜宾市应急管理局党委副书记饶福刚说,今年已经是这项工作开展的第三年。
据介绍,这个项目采取招投标方式招标代理方进行合作。市应急管理局与中标单位会签订合作协议,分三期付款,前期支付三分之一,完成定期体检后付三分之一,剩下的三分之一会在体检后的一年后付清。不仅如此,记者还了解到,协议中有规定,如果代理方专家对于应当检查出的“静态隐患”没能检查出,被国家、省、市级相关监管部门检查出来的,将按照2000元至5000元/条的标准进行扣费;如果这些体检过的企业在一年内发生事故,将根据事故等级进行扣款,最高将一次性扣除10万元,同时,代理方负责人还要负事故连带责任。
很明显,这样苛刻的条件是有必要的!“这样的条件让许多没有实力的机构自动退出,让专业的人来干专业的事。”饶福刚介绍,“这个项目我们与四川省危化协会进行的合作,每年他们会根据不同企业的不同类别,选派各个领域的专家有针对性地对企业进行‘体检’。”
据统计,2019年,仅市应急管理局购买的专家服务,总共有120人次专家对20家重点监管化工企业进行的安全“体检”,检查出500余条需要整改的隐患(其中重大隐患37条)。而这个数据还未包括江安、高县等区县应急管理局开展这项工作的相关数据。对发现的隐患市、区县应急部门督促企业限期整改,对存在重大隐患的8家企业责令其停产整顿,6家企业进行约谈。
深挖细查“把脉问诊”
专家对“症”开出良方
据了解,安全生产专家是从省安全专家库、大中型化工危险化学品生产经营(储存)企业、有关行业协会、化工科研及设计单位、高等院校、安全咨询服务机构中进行择优选用。其中有从事四川省危险化学品重点县专家指导服务工作的专家,有参与全省各类危化事故调查工作的专家(部分参与了江安“7.12”事故调查),专家团队安全工作经验和安全实践经验丰富,为四川省化工和危化领域高素质安全技术人员。
专家团队敲定后,专家们究竟是如何开展安全“体检”的呢?“深挖细查‘把脉问诊’,精准查找隐患问题,‘开具药方’提出整改建议。”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协会副秘书长陈晓霞(2018年底被聘请为宜宾市应急局购买专家安全生产技术服务组的成员)用三句话概括了这项工作。她主要负责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安全基础管理方面的检查,两年来,已对40余家宜宾市辖区的化工和危险化学品企业开展过安全检查。
陈晓霞介绍,根据企业生产装置、设施设备特点及安全管理现状,配备安全基础管理、工艺安全、设备安全、仪表与电气、设计及总图、消防与应急管理等不同专业特长的安全专家组建成专家团队,确保各专业全覆盖,为安全‘体检’活动质量提供了有效保障。
针对一个企业的检查,就会组织5至10名左右专家开展,专家团队会分为多个小组深入企业各个角落,一次检查时间不低于两天。
安全“体检”重在治与防
专家“处方”绝非小题大做
与陈晓霞一样,四川省危险化学品协会会长吴清学也多次参与宜宾市危化企业的“体检”工作。
“在检查过程中,遇到过各种不同的问题,有企业负责人认识上的,也有企业的安全设施不健全,不落实的。还有监管人员专业知识不够,在检查、执法过程中出现偏差的……”吴清学说,“记忆最深的一次是企业在生产溶解乙炔过程中,爆炸区域内电器不防爆,或防爆电气的防爆级别不够,企业认识不到位,而一些地方监管部门的人也认为应该是沒太大的问题,还认为是小题大做。经过反复讲解、解读规范规定的要求,为何要对企业如此严格以及国内同行的事故案例等,终于得到企业和有关人员理解,提高了认识,加大了整改力度,提高了本质安全水平,才有了现在的安全平稳。”
安全永远在路上,专家的意见绝不是小题大做!“记得有一回,专家团队在江安一个公司进行检查时,其中一位专家给我打了电话,反应查到该公司的设施设计图与现场实际操作不符,设计图显示的一项程序是先加硫酸,而实际操作却是后加硫酸。当时我都被吓住了,这个先后顺序错误会出大事,我立即组织执法团队赶到该公司,进行核实后发现,设计图是七年前标注的流程,是错误的。好在实际操作的师傅凭经验没有按设计图作业,避免了重大事故的发生。”那次的经历让饶福刚感受到了专家们的“责任心”,他说,“七年前的资料都被挖出来仔细对照检查,虽然现在的实际操作是对的,但万一换了不熟悉的操作人员,对照设计图来干,后果不堪设想。”最后,这家企业将设计图进行了重新标注和修改。
细节不容忽视,大局更不能掉以轻心。“根据国家相关安全管理规定,化工企业必须安装一套保障安全生产的独立系统,应要求我们便花费了1300多万元,加装了SIS系统(安全级别高于DCS系统)。其实在此之前,我们已经有DCS系统(集中控制系统)。”宜宾海丰和锐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周明说,SIS系统是DCS系统的补充和完善,这等于上了多重保险。
专家企业分歧如何解决
变要我安全为我要安全
然而,安全“体检”后,企业针对专家提出的意见并非心甘情愿地逐一整改。采访过程中,记者了解到,专家意见和企业之间常常会产生矛盾和分歧。
“产生分歧是常有的事,主要原因我总结为四点。一是企业惯性思维,认为我一直这样操作,管理都没出事,专家小题大作;二是企业对规范、政府要求沒理解,对隐患无正确认识,故有对专家意见的保留,甚至抵触;三是整个管理团队沒有对安全的统一认识,对专家意见有不同看法,主要负责人自身理解不透,难以形成共同意见,整改就走过场,落实不彻底;四是执行力不够,对专家意见的落实,领导讲了,也提出要求,但贯彻时走样,待下次去再去检查时,就出现只整改了企业认为必整的部分,隐患依然存在。”吴清学认为要解决这些矛盾,首先主要领导认识和站位要提高,要广泛宣讲隐患演变为事故的路径、时间、过程,最后会造成的后果、影响面等,然后分级次进行培训,从生产过程的各种因素进行,得到全体管理者与员工的充分认识,认知,问题就逐步解决了,也就提高了人员思想意识、设备设施、控制手段、监管分折、制度落实等方面的安全等级。
专家服务体现了政府务实的一面。但有的时候专家的意见,根据实际情况,企业无法进行整改。“我们的老厂建厂时,罐区的安全距离是符合标准的,但随着时间推移,标准变了,现在的安全距离就短了,可要增大安全距离,又会涉及环保红线等,重大整改就得扩大甚至搬迁厂区了。”宜宾海丰和泰有限公司相关部门负责人张永良介绍,类似这样整改并不是企业不配合,而是实际条件不允许,这时企业便将有争议的整改条款反馈给专家,进行再次“会诊”。
这个加设的环节为——“安全专家反馈环节”。
“通过加设的反馈环节,针对‘专家会诊’问题进行‘靶向治疗’,解决了专家提出的整改建议与企业的认知或实际困难产生分岐的问题。在反馈会(企业人员对接会)各专家分别通报检查中发现的主要问题及整改建议,专家组与企业交流并解答企业疑问,企业安全负责人对专家会诊中开出的安全‘药方’表态。”陈晓霞说,通过双方的现场沟通,指导企业把隐患切实整改到位,找准了长期得不到整改的隐患的症结。
安全永远在路上
共同努力筑牢“生命线”
“要给企业提供足够的安全保障,首先要求专家不断学习新知识。随着社会的进步,国家的发展,对各行各业提出了新要求,各类规范标准不断更新,专家们要先于企业熟悉、掌握新的内容;其次,对国内外生产工艺、设备、控制设施的发展要进行了解,用更安全的方法和控制手段指导生产;第三,要不断地向企业和监管部门相关人员传授新工艺,提出新要求,让他们随社会的发展进步而提高对安全的更高认识;第四,专家要讲奉献精神,与企业打成一片,与管理者和员工一道学习,一方面培训他们,另一方面也提高自己;第五是专家最重要的一环,要吃苦耐劳,不计名利,只有这样才能做好危险化学品的专家服务工作。”市应急管理局党委书记、局长朱德江说,政府购买服务对企业落实安全主体责任,加大安全投入,提高对隐患的排查和整改力度,对人员的基础素质提高,专业技朮技能提升,对国家、省、市加强对危化品的安全监管的重要性、紧迫性、及时性等都有更好促进作用,更重要的是让企业认识到专家的公正性,对隐患的认识,整改,投入有直接促进。
目前,针对宜宾市及区县危化工企业的安全管理,宜宾已经形成了市、县(区)政府部门购买专家服务以及企业自身聘请专家顾问等各层面的监管体系。危化品生产,安全永远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