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轮胎作业工人接触性皮炎患病调查研究
2019-01-04

      轮胎加工业生产环境中存在的有害因素,除能引起呼吸、神经、心血管和生殖等器官系统损害和某些恶性肿瘤高发外,还可影响皮肤。为探讨轮胎作业工人接触性皮炎(以下简称皮为)患病特点及其与职业接触的关系,给防治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我们进行了本次调查研究,结果如下。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观察组为某轮胎厂生产车间操作工人679人(其中男性489人),平均年龄31.8(17~53)岁,平均工龄9.8(1~32)年。以同厂科室后勤人员425人为对照组(其中男性272人)。年龄、工龄与观察组基本齐同。

  1.2皮肤科检查

  两组均以调查表方式详细询问职业史和既往皮肤病史、自觉症状和体征。由皮肤科医师执检。在排除非职业因素引起的接触性皮炎、脂溢性皮炎、爆炸疹和其它疾病后,按《职业性接触性皮炎诊断标准及处理原则》GB7806-87进行诊断。

  1.3环境监测

  监测资料取自厂《工业卫生档案》的历年定期监测台帐。

  2 结果

  2.1劳动卫生学调查

  该厂共有8个车间,生产系半自动化手工操作,通几除尘设备运转正常。有少数工人上岗作业时未坚持使用劳动保护用品如口罩、手套等。主要职业危害因素有炭黑、滑石尘、溶剂汽油和硫化烟气。因硫化烟气无卫生标准,故未监测。目前只选择有监测方法和MAC的SO2和苯作为硫化烟气的监测指标。

  监测结果:炭黑满面春风平均浓度为6.3(3.1~12)mg/m立方,滑石尘2.9(0.6~6.0)mg/m立方,溶剂汽油121.8(50~250)mg/m立方,SO20.64(0.001~3.71)mg/m立方,苯0.96(0.011~5.42)mg/m立方。

  2.2两组皮炎患病率比较(见表1)

  表1 两组皮炎患病率(%)比较

组别

实检人数

皮炎

合计

观察组

对照组

x2

p

679

425

47(5.89)

12(2.82)

8.67

<0.01>

40(5.89)

9(2.11)

8.77

<0.01>

7(1.03)

3(0.71)

0.30

>0.05

  由表1可见,观察组男女合计皮炎患病率6.92%,男性皮炎患病率5.89%。显著高于对照组的2.82%、2.11% ,P<0.01,差异有显著性。

  2.3职业因素与皮炎的发病关系(见表2)

  表2 不同接毒岗位的皮炎患病率(%)比较

  由表2可看出,接触化工原材料岗位的皮炎患病率(19.2%)显著高于其它岗位,P均<0.01。而其它各岗位间比较P<0.05,差异无显著性。在溶剂汽油岗位检出4例慢性皮炎致苔藓样变病 ,其中一女性工龄为2年,其余3例男性工龄分别为6、15、20年。患病部位以面、颈、手、前臂等暴露部分为主。


  2. 4观察组皮炎患病率(%)与工龄的关系(见表3)

  表3 观察组此炎患病率(%)与工龄关系


职业危害因素

检查人数

皮炎

合计

1.化工原材料(橡胶、炭黑、滑石粉、添加剂)

2.溶剂汽油(汽油胶浆)

3.硫化烟气(苯、SO2等)

4.混合因素(机修、检验)

109

 

149

236

 

工龄(年)

检查人数

皮炎

患病率

5

10

15

16

243

257

103

76

5

6

5

31

2.05

2.33

4.85

40.78*

  *与~5、~10、~15年比P均<0.01>

  表3结果显示,观察组皮炎患病率有随工龄增加而上升趋势,以16~年工龄组上升显著,P<0.01。

  3 讨论

  从调查结果看,尽管车间空气中的尘毒平均浓度低于国家现行卫生标准,但长期接触后皮炎患病率(6.92%)仍显著高于对照组(2.82%)。这与文献报道橡胶作业工人皮炎患病率高于行政管理人员相一致。

  分层分析表明,各接毒岗位皮炎患病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特别是化工原材料岗位突出,其皮炎患病率(19.2%)显著高于溶剂汽油岗位(6.7%)、硫化烟气岗位(4.2%)、混合因素(3.2%)。提示皮炎患病与职业因素存在一定关系。本次调查还显示皮炎发病有随工龄增加而上升趋势,并多见于工龄较长者。同时在溶剂汽油岗位发现4例慢性皮炎因治疗不彻底,未能及时脱岗致苔藓样病例。这都有可能与长期接触低浓度有害因素有关。

  轮胎加工过程除使用无毒的天然橡胶外,还要使用合成橡胶如丁苯胶及炭黑、硫化剂、防老剂、促进剂等助剂。业已证实,这些化工原材料存在不同程度的刺激性、致敏性和致癌性。有报道变应性接触性皮炎常见的致病因素中橡胶配合剂占19.9%。个体的易感性也应考虑。

  因此,加强通风排毒,经常开展职业卫生健康教育,做好健康监护和个体防护乃是减少本病发生的关键措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