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安监部门对用人单位工作场所的职业病危害因素检测监管如火如荼,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要好,力度大,覆盖面广。其检测方法都要求做定期检测,即所有工作场所的所有职业病危害因素,这个要求非常值得点赞。
但我也看到下面几个方面,提醒我们有进一步完善的必要。
就是不超过100人的小微企业怎么办?说实在的,在珠江长江三角洲,这样的小微企业多于牛毛。我经常见到一层楼有数十家工厂,每家工厂都是十多二十人。
建筑工人怎么办?他们流动性强,没劳动合同,他们曾经是前些年“张家界尘肺门”、“耒阳尘肺门”的主体,数十人数百人罹患尘肺,虽然当时每人赔偿一些钱,但杯水车薪,据说目前处境艰难,不少人先后离世。
宝石工人怎么办?昨天推文转载了凤凰台的故事,这些宝石工人据说是自己买的机器加工宝石,好多对夫妻罹患尘肺,导致一个村子数十户家庭家破人亡。
石材加工厂的工人怎么办?去年安监总局官网发布了石材加工厂的粉尘浓度情况,小微型企业18986家,占99.7%,粉尘超标非常严重。
还有就是房屋装修工,这部人接触粉尘与化学物质的情况也异常严重。
据观察,既往怀疑罹患职业病的工人绝大部分是没工作场所的检测记录,大多是小微企业和游离于劳动合同之外的工人。他们组成了我国职业病人的构成主体。而目前我们现行做法恰恰没关照到这部分人,怎么办?
如果要按照定期检测那么复杂的检测评价过程和检测评价报告撰写,小微企业肯定是承担不起的。建筑装修行业的职业病危害检测评价基本空白,家庭作坊也是如此。我十分担忧这部分游离于定期检测之外的工作场所的职业危害。
前几天安监总局发布了安全生产与职业健康一体化执法的指导意见,对这部分工作场所可能很有帮助。不过我还是强烈建议,对小微企业要按照安全生产和职业病防治十三五规划进行政府扶持,要么政府出钱为这部分企业购买服务,要么简化定期检测流程和要求。扶持政府举办职业卫生服务机构,降低认可条件(主要是工程人员的要求)。尽快颁布修订后的50号令。灵活处理,运用以前宝安区的基本职业卫生服务方法,实现低成本广覆盖。
说到这,很多同行朋友说,现在很少看得见不合格报告了。也是让人担忧啊。